“沧海一粟”与“杯水车薪”可以通用吗

时间:2023-11-08 04:59:02

这两个成语不可通用。电视里播放某国与某国交火的消息:某国人民因被轰炸,破坏严重,急需救济。播音员谈到世界各国对该国人民的救济情况时说:“只有某国的一艘船运来了药品帐篷,比起该国难民的需要来说真是沧海一粟。”笔者听播音员这样运用“沧海一粟”,觉得这种用法存在问题,有讨论一下之必要。

“沧海一粟”公认运用得好的例子是“寄蜉蝣于天地,渺沧海之一粟”(苏轼《前赤壁赋》) 。苏轼与客人泛舟于赤壁之下,联想起自己当时的情况:在江边捕鱼砍柴,把鱼虾当伴侣,把麋鹿当朋友,驾着一只小船与客人饮酒,像蜉蝣一样寄生在天地之间,像沧海中一颗谷粒一样渺小。苏轼用“沧海一粟”来形容自己,是说“自己太渺小了”。由此可知,“沧海一粟”比喻极其渺小之人或物。如今播音员用此语比喻救济物资之少,固然用的是“沧海一粟”的“渺小”之意,但这“小”只表现了“供应的一方”,未能把“需要的一方”表现出来(一艘船的物资还嫌少是和受难国人民的需要比照出来的) 。这可能就是人们听后觉得有问题的原因。如果把“沧海一粟”改成“杯水车薪”,那就把“需要方”“车薪”与“供应方”“杯水”都表现出来了。

下面说一下“杯水车薪”。此语出自《孟子·告子上》:“仁之胜不仁也,犹水胜火。今之为仁者,犹以一杯水救一车薪之火也;不熄,则谓之水不胜火,此又与于不仁之甚者也。”(仁战胜不仁,好比水战胜火。现在行仁的人,好比用一杯水救一车柴的火;火不灭,就说是水战胜不了火。这下子又给不仁的人帮了大忙。) “杯水车薪”即从文中提炼而出,比喻力量微小,解决不了问题。用例如《中国的西北角·祁连山北的旅行》:“现在剩下来的几家,只靠偶尔留一两个过路客人,得一点店钱来维持生活,然而杯水车薪,无济于事。”

“沧海一粟”与“杯水车薪”可以通用吗