退避三舍的意思,退避三舍的故事

时间:2023-11-06 18:59:02

【退避三舍的拼音】tuì bì sān shè

【退避三舍的意思】

古时行军,30里为一舍,退让90里,表示主动退让回避,以免冲突。

主动退让九十里,比喻主动退让,避免冲突。

舍:古代行军以三十里为一舍。

主动退让九十里。比喻主动退让,不与之争。

舍:古时行军的计程单位,一般三十里为一舍,“三舍”即为九十里。

这则成语的意思是主动退让九十里,比喻主动退让,避免冲突。语出《左传·僖公二十三年》:“若以君之灵,得反晋国,晋、楚治兵,遇于中原,其辟君三舍。”

【出处】

《左传·僖公二十三年》:“若以君之灵,得反晋国,晋、楚治兵,遇于中原,其辟君三舍。”

退避三舍的意思,退避三舍的故事

【退避三舍的故事一】

公元前655年,晋国宫廷政变,太子申生被杀,他的弟弟重耳被迫逃离晋国,经过18年的流亡,重耳来到楚国。

楚成王预见到,重耳有可能回国获得王位。他从楚、晋两国的长远关系考虑,对重耳热情接待。在一次宴会上,楚成王问重耳道:“公子如果能返回晋国主持国政,将用什么来报答我?”

重耳略假思索回答说:“贵国的美女和金银财宝应有尽有,我们晋国所有的,已经是君王的剩余之物了,我还能有什么东西来报答君王呢?”

楚成王笑说:“话虽如此,但你究竟用什么来报答我呢?”

重耳考虑了一下,说:“如果托君王的福,我得以返回晋国获得王位,那一定不忘君王对我的恩德,若是将来晋、楚两国发生冲突,在中原相遇,我就退避三舍。”

楚国的大夫子玉听到重耳这样回答,觉得他是个很有抱负的人,建议楚成王趁早把他杀掉,免除后患。楚成王没有同意,派人护送重耳到了秦国。

第二年,前后流亡19年的重耳,终于在秦国帮助下,回到晋国做了国君,史称晋文公。他一心一意治理国家,晋国逐渐强大起来。

后来晋楚两国果然在中原打仗。楚国领兵的大将是子玉,他非常骄傲,率领楚军气势汹汹地向晋军扑来。晋、楚两军相遇后,晋文公下令晋军后退90里,以实现自己的诺言。

晋军中有些将领反对这样做。晋大夫子犯却非常拥护,他说:“出兵作战,理直就能气壮,理亏士气就会低落。从前我们得到过楚国帮助,答应过他们打仗时我们先退避三舍,不实现诺言,就是我们理亏。如果我们退让了他们还不罢休,那就是他们理亏。他们理亏,我们理直,打起仗来,对我们有利。”

于是晋军后撤90里,在城濮驻扎下来。楚帅子玉错误地认为,晋军撤退是害怕楚军。因此对方后退90里,他就前进了90里。

不久,晋、楚两军在城濮会战,晋军最终取得胜利。

【退避三舍的故事二】

春秋时期,晋献公听从骊姬的谗言,杀了太子申生后,又准备将重耳和夷吾置之死地,重耳一路逃到了狄国。后来,晋国内乱,重耳为继承王位,途经各诸侯国回晋时,楚王设下酒宴隆重接待。

席间,楚王问重耳:“你若有一天回晋国当上国君,该怎么报答我呢?”重耳回答说:“美女侍从、珍宝丝绸您有的是,珍禽羽毛、象牙兽皮也都是楚地的盛产,晋国得到的只不过是楚国剩下的罢了,哪里还有什么珍奇物品献给大王呢?”楚王笑着说:“虽然如此,但你总该对我有所表示吧?”重耳沉吟了片刻,回答说:“要是托您的福,果真能回国当政的话,我愿与贵国交好。假如有一天,晋楚之间发生战争,我一定命令军队先行退避三舍(古时一舍为三十里,三舍即九十里),如果还不能得到您的原谅,我再与您交战。”

几年之后,重耳果然当上了晋国国君,史称晋文公。公元前632年,晋军与楚军交战,晋文公为了兑现诺言,安排晋军后退九十里,驻扎在城濮。楚军以为晋军畏惧了,马上追击,结果却被晋军彻底打败,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“城濮之战”。原文中的“退三舍辟之”后来演变为“退避三舍”。

【退避三舍的故事三】

春秋时,晋献公非常宠爱骊姬,他立骊姬所生的儿子奚齐为世子。晋公子重耳和夷吾被迫逃往国外。

晋献公去世后,奚齐继位,但后来被臣子里克杀害。之后,卓子继位,也被里克杀了。夷吾从梁国回到晋国,即位成为国君,史称晋惠公。晋惠公怕重耳回来夺他的王位,便派人去行刺重耳。

重耳得知消息,只得四处避难。他先后逃到齐、曹、卫等国家,却都受到国君们的轻视。后来他来到了楚国。楚成王对他十分重视,用接待诸侯的礼仪迎接他,把他奉若上宾。

一天,楚成王准备了丰盛的酒菜宴请重耳。两人把酒言欢,谈得十分投机。酒至半酣时,楚成王突然笑着问道:“今天我以如此隆重的礼节接待你,如果将来你做了晋国的国君,你想怎么报答我呢?”

重耳回答道:“奴隶、珍宝、丝绸、皮革等您都多得是,我实在不知道怎样报答你才好。”

楚成王说:“话是这么说,但你将来做了晋国国君,总能报答我的吧?”

重耳想了想说:“这样吧,如果我托您的福真的能回到晋国,将来假若晋国和楚国交战,在战场上相遇时,我就退避三舍,来报答您的恩情。”

后来,重耳真的做了晋国国君,即晋文公。在一次和楚军交战时,晋文公实践了自己的承诺,下令晋军退后了九十里。

【退避三舍的故事四】

春秋时,晋献公听从骊姬的谗言,杀了太子申生后,又准备将重耳置之死地。重耳听说后,逃离了晋国,躲在晋国附近信息不通的狄国。后来,晋国内乱,重耳为继承王位,不得不途经各诸侯国回晋。当他到达楚国时,楚王认为他日后定大有作为,就待他以国君之礼。

一天,楚王宴饮重耳,席间,问重耳:“你若有一天回晋国当上国君,该怎么报答我呢?”重耳回答说:“美女侍从、珍宝丝绸,您有的是,珍禽羽毛,象牙兽皮,都是楚地的盛产,晋国得到的只不过是楚国剩下的罢了,晋国哪有什么珍奇物品献给大王呢?”楚王笑着说:“虽然如此,但你总该对我有所表示吧?”重耳沉吟了片刻,回答说:“要是托您的福,果真能回国当政的话,我愿与贵国友好。假如有一天,晋楚国之间发生战争,我一定命令军队先退避三舍,如果还不能得到您的原谅,我再与您交战。”

四年后,重耳果然回到晋国当上了君主,历史上称为晋文公。公元前632年,晋军与楚军在作战时相遇。晋文公为了兑现他许下的诺言,巧妙地安排晋军后退九十里,驻扎在城濮。楚军以为晋军畏惧了,马上追击,结果被准备好的晋军彻底打败了,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“城濮之战”。

【退避三舍成语应用】

似你这般诗才,不怕杜羔不退避三舍。——明·叶宪祖《鸾鎞记·京晤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