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势如破竹的拼音】shì rú pò zhú
【势如破竹的意思】
破竹:劈竹子时,开头的一节劈开后,下面几节,顺着刀势分开。形容兵力强大,像刀劈竹子一样无法抗拒。
势:气势,威力。形势就像劈竹子,头上几节破开以后,下面各节顺着刀势就分开了。比喻节节胜利,毫无阻碍。
形势就像劈竹子,头几节劈开后,下面的各节就能毫不费力地顺着刀口分开。形容节节胜利,毫无阻碍。
【出处】
《晋书·杜预传》:“今兵威已振,譬如破竹,数节之后,皆迎刃而解。”
【势如破竹的故事一】
杜预是西晋的著名将领、学者。三国末期,蜀国被魏国吞灭,魏国被司马炎夺去帝位,改称晋朝,自立为晋武帝,准备出兵灭吴。公元280年,杜预奉命率领几路大军进攻吴国。杜预只用十来天的时间,就攻占了长江上游许多城镇,沅、湘两江以南一带的州郡,也都纷纷投降。
杜预想趁此有利时机,一举灭掉吴国。可是有人却认为,吴国是个历史很久实力雄厚的大国,很难把它一下子灭掉,况且时值夏季,雨水很多,河流泛滥,交通不便,气候炎热,疫病容易流行,不如暂时停止进兵,待到冬季进攻也不算晚。杜预不同意这种意见,他坚定地说:“从前,燕国的乐毅凭借济西一战,就攻占了强大的齐国。现在我方士气旺盛,趁此大好时机攻打吴国,势如破竹。”
杜预坚定地按照自己的正确意见挥军作战。不久,晋军就攻占了建业,吴主孙皓投降。西晋终于统一了全国。
【势如破竹的故事二】
三国末年,晋武帝司马炎准备出兵攻打东吴,他召集文武大臣们商量大计。多数人认为,此时吴国时机不到,日后再作计划,但大将杜预坚持现在出战,并写了一道奏章呈给晋武帝。晋武帝与心腹大臣张信商量后,决定任命杜预作征南大将军,率领20多万兵马分作六路水陆并进,前去攻打吴国。
晋军一路斗志昂扬,接连拿下几座城,在杜预进军吴国国都建业时,有人担心长江水势暴涨,提议不如暂且收兵,等到冬天进攻更为有利。杜预没有采纳,他说:“从前,乐毅凭借济西一伏而一举吞并了强大的齐国。目前我军兵威已振,这就好比破竹,破开数节之后全都迎刃而解,不会再有费力之处了。”说罢,他指挥大军一路直冲吴都建业,不久即拿下建业灭了吴国。
【势如破竹的故事三】
西晋时,名将杜预向晋武帝提出了发兵消灭吴国的建议。晋武帝拿不准主意,便召集群臣商议。很多大臣提出了反对意见,他们认为吴国国力强盛,不易攻克;再加上时值盛夏,河水暴涨,此时出兵,对于不擅长水战的北方士兵而言,极为不利。因此他们认为应等到明年春天再出兵,取胜的把握才更大。
杜预反驳他们说:“战国时代的燕国大将乐毅,曾一口气攻下齐国七十多座城池。取胜的原因,除了他指挥得力外,更主要的是士气旺盛。现在,我们已经灭掉了蜀国,将士们正是士气大振的时候,此时去攻打吴国,就像是用刀劈竹子一样,劈裂了几节后,剩下的就会迎刃而解,轻松无阻。”
晋武帝听了杜预的见解,认为很有道理,便同意了他的意见。于是,杜预即刻出兵。在很短的时间里,他就连连攻下吴国的许多城池,俘虏了吴国都督和文武大臣二百多人。晋军一路攻无不克,很快就攻占了吴国都城建业,灭掉了吴国。
【势如破竹成语应用】
其后以之取燕,以之拔齐,势如破竹,皆迎刃而解者。——宋·王懋《韩信之幸》
关胜等众,乘势长驱,势如破竹,又克大谷县。——明·施耐庵《水浒传》
曹操将得胜之兵,杀入城中,势如劈竹。——明·罗贯中《三国演义》
独乐毅自引燕军,长驱深入,所过宣谕威德,齐城皆望风而溃,势如破竹,大军直逼临淄。——明·冯梦龙《东周列国志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