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忍辱负重的拼音】rěn rǔ fù zhòng
【忍辱负重的意思】
不计较个人的荣辱,勇于挑起重担。
忍受耻辱,承当重任。指为了重任而忍受暂时的屈辱。
忍受屈辱,担负重任。
【出处】
晋·陈寿《三国志·吴书·陆逊传》:“国家所以屈诸君使相承望者,以仆有尺寸可称,能忍辱负重故也。”
【忍辱负重的故事一】
公元221年,蜀主刘备为了从孙权手里夺回荆州,为结拜兄弟关羽报仇,亲率部队攻打东吴。蜀军深入吴境达五六百里,一直打到夷陵(今湖北省宜昌市东),连营数百里,声势浩大。
孙权任命年轻有为的陆逊为大都督,带领5万人马前往迎战。陆逊在吴将中资历较浅,归他指挥的诸将,有的是跟随孙氏征战多年的老将,有的是皇亲贵戚,他们对年轻的书生陆逊当都督很不服气,甚至不肯服从陆逊的命令,陆逊十分着急。
一次,陆逊召集众将,手握宝剑高叫道:“刘备天下知名,连曹操都有些怕他。现在他率大军攻进吴地,是我们的强敌,决不可以轻视他。希望众将军以大局为重,同心协力,共同消灭来犯之敌。我虽是书生,但主上任命我为大都督,你们只好服从。主上之所以委屈诸位将军,使你们屈尊于我,就是因为我还有一点微薄的能力,能够忍辱负重。今后,希望你们各负其责,不容推辞,军令如山,违者必按军法从事。”经陆逊这么一说,诸将心中虽有不服,但行动上再也不敢违抗。
陆逊指挥军队坚守七八月之久,一直不与刘备决战。后来,蜀军疲惫,骄傲轻敌,陆逊乘机利用顺风进行火攻,大破蜀军,取得夷陵之战的重大胜利。刘备败退白帝城,不久病死。从此,东吴诸将十分佩服陆逊的才能。
【忍辱负重的故事二】
东汉末年,孙权夺取荆州杀害了关羽,刘备十分气愤,调集大批人马亲自东征东吴,连拔东吴数城,孙权只好启用陆逊为大都督率领5万精兵全力抵抗。第二年初,刘备的军队驻扎在长江南岸,声势十分浩大,陆逊见蜀军占据有利地形便坚守不出。当时他身边的将领多是孙策时代的旧臣名将,出身于王公贵族,这些人骄傲自负,平时就觉得陆逊资历不够,不大听从调遣,此番又见他按兵不动,更是嘲笑陆逊胆小怕事。
这天,陆逊召集众将手按宝剑道:“刘备天下闻名,连曹操也惧他三分,今率兵犯境,实则是强敌压境啊!诸君共享国恩,当团结一心,共同抗敌,以报国恩。现在大家不能团结一心,听从调令,实在太不应该了。我虽是一介书生,但奉主上委以重任而使大家屈居为部下,必定是因为我还有可取之处,能够忍受眼前一时的屈辱而担起重任。军令如山,以后有令必行,违令者斩!”众将顿时全被镇住,再不敢不听从召令。接下来的战事中,刘备仗势轻敌,陆逊坚守不战,将对方拖得疲惫一堪,最后借顺风放火取得了胜利。
【忍辱负重的故事三】
公元221年,刘备出兵攻打东吴,意图夺回战略要地荆州。孙权派人求和,被刘备拒绝。于是孙权任命年仅三十八岁的陆逊为大都督,率兵迎敌。
刘备的军队抵达长江边的夷陵后,安营扎寨,排兵布阵。陆逊见蜀军气势逼人,且占据了有利地形,就命部队原地待命。此时,东吴的另一支军队被蜀军围困在夷道,向陆逊求援。陆逊却拒绝发兵。
陆逊的做法引起了部下的不满。他们认为他既不出击,也不增援,是胆小怯懦之辈。很多老将开始不听从陆逊的指挥。陆逊见此情形,便召集众将,对他们说:“刘备天下闻名,连曹操都忌惮他。如今他带兵前来,各位将军务必以大局为重,齐心协力共灭劲敌。我虽然是一介书生,但受主上任命,必当恪尽职守。国家之所以委屈诸位听从我的调遣,是因为我还有可取之处,能够忍受委屈,担负重任。军令不可违,违者军法处置!望各位听从指挥!”
众将都被陆逊软硬兼施的话镇住了。此后,再没有人敢不从命。陆逊耐心地坚守了半年多,直到蜀军气势衰竭,他才巧用火攻一举打败了蜀军。
【忍辱负重成语应用】
以后还望中堂忍辱负重,化险为夷。——清·曾朴《孽海花》
忍辱负重,艰难劳止。——赵朴初《感遇一首为周总理作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