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迅雷不及掩耳的拼音】xùn léi bù jí yǎn ěr
【迅雷不及掩耳的意思】
响雷声传得太快,来不及捂耳朵。比喻事情、事故突然发生,来势迅猛,使人不及防备。
【出处】
战国·佚名《六韬·龙韬·军势》。
【迅雷不及掩耳的故事一】
公元211年,曹操在潼关附近同韩遂、马超作战。
韩、马率兵7万占据了潼关,曹操感到威胁,就亲率大军西征。他一面将大队人马开往潼关附近,驱使马超主力军聚集潼关,一面又派大将徐晃偷渡黄河,筑起营寨夹击马超。当马超退据渭南以后,曹操为使他放松警惕,对马超一次又一次的挑战性的进击不但不还击,还假装着答应韩遂、马超割地议和的要求,使之毫不防备。然后千方百计离间马超与韩遂的关系,以削弱敌人力量,同时暗中积蓄自己的军力,等到一定时机集中力量突然向马超军发起猛攻。
战斗胜利以后,将士都称赞曹操的智谋,曹操说这就是《六韬》中所说的“疾雷不及掩耳”的战法。
后来,“疾雷不及掩耳”变为“迅雷不及掩耳”这一成语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