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天经地义的拼音】tiān jīng dì yì
【天经地义的意思】
经:道,原则。义:理。天地间常久不变的常道、真理。形容绝对正确,不容怀疑。
经:常规。义:正理。
指绝对正确不容改变的常规正理。用来比喻理所当然、毋庸置疑。
【出处】
春秋·左丘明《左传·昭公二十五年》。
【天经地义的故事一】
封建统治者认为:“夫礼,天之经也,地之义也,民之行也(天经地义)。”意思是说:礼这个东西,是普天之下的常道,是人世间的正理,是老百姓的行为规范。
最早倡导礼的人是孔子。他35岁那年,大夫季氏家里组织一次舞蹈,由64个人组成。孔子听说后十分气愤。因为按周礼的规定,舞蹈队一行排列八人算一佾,只有天子才能使用八佾——64人的舞蹈队。诸侯用六佾,像季氏那样的大夫,只能用四佾——32人的舞蹈队。季氏竟然使用天子作乐的规格,这不是大逆不道吗?孔子惊呼道:“连这样越礼的事情他都敢做,还有什么狠心的事情做不出来?”
【天经地义的故事二】
西周时,周景王去世后,按照旧俗,王位应由正夫人所生的姬猛继承。但因周景王生前曾与大臣宾孟商议过,想立长子姬朝为世子,因此,姬朝也有资格继位王位。这样,周王室就发生了激烈的王位之争。
贵族中的单氏和刘氏合谋杀了宾孟,拥立姬猛继位。不久,姬猛病死,他们又立姬猛的通母弟弟姬匄为王,即周敬王。
但姬朝也在一些王公们的支持下犯上作乱,自立为王,并将周敬王赶出了王城。周王室便出现了两个天子,互相之间攻伐不断,战乱频频。
面对国无宁日的局势,晋顷公召集各路诸侯在黑壤会盟。商讨怎样平定天下。会上,晋国的赵鞅提出“什么是礼”的问题。郑国的游吉回答道:“礼就是天之经,地之义,即老天规定的原则,大地施行的正理。它是百姓行动的依据,不可更改,不容置疑。”
众人听了,都纷纷表示赞同。于是赵鞅提议众诸侯应该全力支持周敬王。
后来,在晋国的带领下,各诸侯国联合出兵,帮助周敬王平定了姬朝的叛乱,结束了王位之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