胸有成竹的意思,胸有成竹的故事

时间:2024-11-25 03:44:06

【胸有成竹的拼音】xiōng yǒu chéng zhú

【胸有成竹的意思】

原指心中已画有一枝竹的形象。后用以形容遇到问题,心中早就有了解决的办法。

原指画竹子之前,心中要先有竹子的形象,喻指做事前要有完整的谋划打算。也作“成竹在胸”。

原意指画竹子之前心中已经有了竹子的大体形象。形容对要做的事情或是客观事物有足够的把握。或是心中已经有了足够的考虑,做起事情来神情镇定、沉着。

原指画竹子要在心中有竹子的形象。比喻做事之前已经有通盘的考虑。

胸:胸怀。

成竹:现成的竹子。

“胸有成竹”原指画竹子之前,心中要先有竹子的形象,也指做事前要有完整的谋划打算。典出宋·苏轼《文与可画筼谷偃竹记》:“故画竹,必先得成竹于胸中,执笔熟视,乃见其所欲画者,急起从之,振笔直遂,以追其所见,如兔起鹘落,少纵则逝矣。”

【出处】

宋·苏轼《文与可画谷偃竹记》:“故画竹,必先得成竹于胸中,执笔熟视,乃见其所欲画者,急起从之,振笔直遂,以追其所见,如兔起鹘落,少纵则逝矣。”

胸有成竹的意思,胸有成竹的故事

【胸有成竹的故事一】

宋代的大文学家苏轼(苏东坡),不但文章和诗词写得好,而且书画也很出色。他和文同是好朋友。文同也兼长绘画,我国绘画史上称他们两人的画为“文人画”。

苏轼一生在政治上很不得意,他的作画,不过是发泄“怒气”,自求陶醉,并没有什么目的。当时,宋徽宗是一个喜爱书画的皇帝,苏轼屡遭贬官降职之后,这个风雅皇帝便让他担任“玉局观提举”。苏轼在观里比较空闲,就大画墨竹,绘画技法倒因此大有提高。苏轼曾写过一本《画竹记》,介绍画竹的经验说:“画竹,必先得成竹于胸中。”这就是说:画竹的画家,在动笔之前一定要酝酿成熟,先有一个生动具体的竹子形象在心胸里,这样,画出来的竹子才生动。

文同也爱画墨竹,他虽然也画花鸟、山水和人物,但是以画墨竹最为有名。文同画竹,也要求先有成竹在胸,当时还有一个善画的文人晁补之,曾有一首诗,称赞文同的“墨竹”艺术,其中有两句道:

与可画竹时,

成竹已在胸。

【胸有成竹的故事二】

北宋文学家苏轼有个好友叫文与可,文与可善于画竹,每次作画均不用草稿,提笔便画,所画竹子各具风姿,无一相同。当时很多达官显贵都慕名而来,带着白绢来求竹画,在他家中互相挤踩,此举惹得文与可非常讨厌,他将送来的白绢统统丢在地上,说:“我要把这些白绢都用来做袜子!”人们将这事当做笑话四处传扬,时任徐州太守的苏轼听说后哈哈大笑,适逢这时文与可写了封信说:“我近来常告诉那些求画的人,说我们画墨竹这一流派的人已传到近在徐州的苏轼,你们可去求他的画。想必不久,做袜子的材料就会聚集到您那里去了。”苏轼越发大笑不止,同时也更佩服文与可的绘画才能。

某次,两位好友碰面,苏轼问起文与可,为什么你的竹画如此传神。文与可说自己不管春夏秋冬、刮风下雨、天晴天阴,常年不断地出没于竹林,竹子在春夏秋冬四季的形状有什么变化,在阴晴雨雪天的颜色与姿势是什么样,在强烈阳光照耀下和在明净月光映照下又有什么不同,他都摸得一清二楚,同时亦点明:“竹子开始生出时,虽然只是一个萌芽,但节、叶都已具备。待它像拔剑出鞘一样长高时,内在却和刚生出时一样。如今画竹的人都是一节节地画它,一叶叶地堆积它,这样哪里还会有完整的、活生生的竹子呢?所以画竹必定要心里先有完整的竹子形象,拿起笔来时,眼前仿佛就能看到想画的竹子,于是急速跟住它,动手作画方能一气呵成。”苏轼非常佩服这位好友的学画之道,在文与可去世后,他还写了篇文章以作纪念。后来有位叫晁补之的人,亦称赞文与可道:“文与可画竹,早已胸有成竹了。”人们遂据此概括出“胸有成竹”一词。

【胸有成竹的故事三】

文同(文与可)是北宋著名的画家,他所画的竹子远近闻名,每天都有不少的人前来求画。那么文同为什么会把竹子画得那么好呢?

原来,文同在屋前屋后全都种上了竹子,各式各样。他时常去观察竹子的生长情况,琢磨每一种竹子的粗细长短、叶子的形态颜色。一旦有了灵感,就会立刻回到书房,将心里的印象画在纸上。长年累月下来,不同季节、不同天气、不同时辰的竹子的形象都被文同牢记在心。只要提起笔来往画纸前一站,眼前就能够浮现出各种竹子的形态模样。所以,他画竹子的时候显得非常镇定从容,画出的竹子生动传神。

当人们称赞他的时候,他总是很谦虚地说:“我只不过是将心中已经琢磨好的竹子画出来罢了。”

后来,有位年轻人想要学习画竹,听说诗人晁补之对文同的画非常有研究,于是前去求教。晁补之送他一首诗,其中就有:“与可画竹,胸中有成竹。”

【胸有成竹的故事四】

文同,字与可,宋朝人。他擅长绘画,尤其喜欢画竹。在他的住处,种植了许多竹子。他每日认真观察竹子的形态,春夏秋冬,晨昏阴晴,风霜雪雾,不同时节不同天气条件下,竹子的各种细微变化他都悉心揣摩。天长日久,他对竹子的千变万化都了然于心,几乎闭着眼都能准确地画出竹子的形态。他所画的竹子神形兼备,栩栩如生,为世人称道。

一天,好友晁补之来探访文同,二人一起饮酒赏竹。文同兴之所至,提笔作画,顷刻间,一幅逼真灵动的竹图便呈现在眼前。晁补之被他作画的情景打动,便赋诗一首。诗中有一句:“与可画竹时,胸中有成竹。”

后来苏轼在《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》一文中这样写道:“画竹子,必须先在胸中有竹子的形象。拿起笔来时,胸中之竹似乎就在眼前,然后即刻下笔将眼前所见画下来。”

【胸有成竹故事】

北宋大文豪苏轼有个好友叫文与可,此人善于画竹。据说每次他画竹时,都不用草稿,提笔便画,但所画的竹子都各具风姿,没有一根是相同的。四面八方的人都带着白绢来求他的竹画,在他家门口互相挤踩,这让文与可非常讨厌,他把白绢丢在地上骂道:“我将用这些白绢做袜子!”时人都把这句话当成一个笑话,到处传扬。

这话传到时任徐州太守的苏轼那里时,苏轼大笑不已。恰巧这时文与可从洋州回来,就写信给苏轼说:“我近来常告诉那些求画的人,说:‘我们画墨竹这一流派的人,已传到近在徐州的苏轼,你们可去求他画。’做袜子的材料会聚集到您那里去了。”苏轼忍俊不禁,但也深深佩服文与可画竹的才能。

一次,苏轼问文与可,为什么他的竹画得如此有神。文与可答道:“竹子开始生出时,虽然只是一个萌芽,但节、叶都具备了。待它像拔剑出鞘一样长高时,内在却和刚生出时一样。如今画竹的人都是一节节地画它,一叶叶地堆积它,这样哪里还会有完整的、活生生的竹子呢?所以画竹必定要心里先有完整的竹子形象,拿起笔来仔细看去,就看到了他所想画的竹子,急速起身跟住它,动手作画,一气呵成。”

后来,文与可去世了。苏轼写了一篇文章来纪念他,文中就有“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”之句,“胸有成竹”一词就流传了下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