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罄竹难书的拼音】qìng zhú nán shū
【罄竹难书的意思】
罄:尽。用尽了竹子也写不完某人的罪恶。比喻罪恶太多,无法写完。
罄:用尽。指把竹子用完了都写不完,比喻罪恶事实很多,难以写尽。
形容罪行多得写都写不完。
罄:用尽。竹:古代用竹子制成竹简,用以写字。书:写。
用尽竹子也难写完。原指罪行多,写不完。后泛指事实多,写不尽。
【出处】
《吕氏春秋》:“乱国之所生也,不能胜数,尽荆越之竹,犹不能书。”《汉书·公孙贺传》:“南山之竹不足受我辞,斜谷之木不足为我械。”《旧唐书·李密传》:“罄南山之竹,书罪未穷;决东海之波,流恶难尽。”
【罄竹难书的故事一】
隋朝末年,炀帝杨广统治残暴,荒淫奢侈,大兴土木;又连年对外用兵,使百姓无法活下去,迫使他们揭竿而起。
在众多的农民起义军中,有一支是翟让领导的义军。它以瓦岗寨(今河南滑县南)为根据地,史称瓦岗军。后来这支义军由李密领导。
公元614年,为了一进步联合各路起义军,以及吸引隋朝的文武官员来投奔他,李密便在进攻隋都洛阳的时候,发布了一篇讨伐炀帝的檄文,号召各方人士推翻隋朝的统治。檄文在历数炀帝残暴统治、祸国殃民的十大罪状之后写道:“用尽南山所有的竹子制成竹简,也写不完杨广的罪过;用尽东海的水,也冲洗不清他的罪恶。”
此成语出自《旧唐书·李密传》,原文是:“罄南山之竹,书罪未穷。”
《吕氏春秋·明理》中有这么一句话:“此皆乱国之所生也,不能胜数,尽荆越之竹,犹不能书。”应该是形成“罄竹难书”一词的出典。
【罄竹难书的故事二】
隋朝末期,隋炀帝杨广即位后,大肆挥霍钱财,四处营建宫殿和运河,每项工程都要征调民工数万到数十万人。沉重的徭役和赋税压得百姓苦不堪言,最终爆发了全国性的农民起义。当时,隋朝有名官吏叫李密,他见隋炀帝无道,索性托病辞官回乡。不久后,他加入反隋大军,并被推举为起义军的首领。他率领军队攻打洛阳前,为了团结各方面的力量,彻底摧毁隋朝政权,便发布了一篇讨伐杨广的檄文。檄文在列数杨广祸国殃民的十大罪状后写道:“我们用尽南山的竹子做书简,也写不完杨广的罪行;放出东海滔滔的海水,也冲洗不尽杨广的罪恶。”
【罄竹难书的故事三】
隋朝末期,隋炀帝残暴无度,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。各地反隋势力纷纷涌现,一心想要推翻隋王朝,建立新政。
此时,位于河南省东部的李密,军事力量比较强大,他发表了一篇声讨隋炀帝的文章,上面有一句:“罄南山之竹,书罪无穷;决东海之波,流恶难尽。”“罄竹难书”一词便是从此处而来。
这篇檄文发出后,引起了很大的震动,而李密的声势也如日中天,各地反抗隋朝的势力纷纷涌现了出来,希望李密能够继承天子位。而李密以洛阳未攻破为由,没有立即答应下来。
【罄竹难书的故事四】
汉武帝时,丞相公孙贺因为夫人是皇后的姐姐,而得到皇上的特别宠信。公孙贺的儿子公孙敬声也被汉武帝封为朝中太仆。
公孙敬声仰仗皇后姨娘这座靠山,横行霸道,为非作歹,做了许多违法乱纪的事。最终,他犯下了挪用军款的大罪,被关进监狱,判了死刑。公孙贺向汉武帝求情,希望能赦免儿子的死罪。但因为公孙敬声罪行实在太严重,汉武帝不愿宽恕他,便拒绝了公孙贺的请求。
公孙贺为救儿子,想出了一个办法。他对汉武帝说,如果他能捉到朱世安,就请饶了他儿子的死罪。朱世安是一位行侠仗义的江湖人士。他为民除害申冤,在京城杀了很多贪官污吏。一时间朝野震动。汉武帝正下令缉拿他,但因朱世安武功高强,所以一直没能将他缉捕归案。现在,公孙贺提出了这个条件,汉武帝想了想,就答应了。
公孙贺想尽办法,终于抓到了朱世安,将他关进死牢。朱世安毫无惧色,反而大义凛然地痛斥公孙贺道:“你罪恶累累,简直是罄竹难书。把钟南山上的竹子砍光做成竹简,也写不完你的罪行!”
公孙贺听了,心里暗暗恐慌,就想杀人灭口。朝中一些忠良大臣听到风声后,偷偷让朱世安将公孙家人的罪行都写下来,上奏给汉武帝。汉武帝看了这些罪状,勃然大怒,下令将公孙贺家满门抄斩!
【罄竹难书成语应用】
忠贤大奸大恶,罄竹难书。——《明史·邹维琏传》
满洲入关,虐民之政,罄竹难书。——刘师培《悲佃篇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