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明察秋毫的拼音】míng chá qiū háo
【明察秋毫的意思】
秋毫:指秋天鸟兽身上新长的细毛。形容观察精确,任何隐情细节,都能看得清楚。
明察:目光锐利、观察细微。秋毫:秋天鸟兽身上新生出来的茸毛。原形容人目光敏锐,任何细小的事物都能看得很清楚。后多形容人能洞察事理。
原意指人的视力非常好,能够看清任何微小的事物。后来形容人的目光敏锐,可以洞察一切。
【出处】
《孟子·梁惠王上》:“明足以察秋毫之末,而不见舆薪,则王许之乎?”
【明察秋毫的故事一】
战国时的齐宣王也想称霸,因此他向孟子请教。齐宣王问道:“像我这样的人能不能统一天下呢?”
孟子说:“能!我听说,有一次新钟铸成,准备杀牛祭钟,您看见好好一条牛无罪而被杀,感到不忍,是不是有这回事?”
齐宣王说:“有的,是有这么回事。”
孟子说:“凭您这种好心,就可以行王道,施仁政,统一天下。问题不在于您能不能,而在于您干不干罢了!比方有人说:‘吾力足以举百钧,而不足以举一羽(我的力气能举重3000斤,但举不起一根羽毛);明足以察秋毫之末,而不见舆薪(眼光能看清秋天鸟兽的毫毛那样细微的东西,而看不见满车的木柴)’。您相信他这种话吗?”
齐宣王说:“那当然不相信!”
孟子说:“是呀!可如今您的好心能用来对待动物,却不能用来爱护百姓,这也同样难于叫人相信。看来,一根羽毛之所以举不起,是不肯举的缘故;一车木柴之所以看不见,是没有看的缘故;百姓之所以得不到安居乐业,是您根本不去关心的缘故;显然这都是干不干的问题,而不是能不能的问题。您能不能行王道、统一天下,问题也是如此:是不为也,非不能也!”
【明察秋毫的故事二】
战国时期,齐宣王想称霸,对孟子说:“您能给我讲讲当年齐桓公、晋文公称霸的事迹吗?”孟子答道:“我们孔夫子的门徒从不讲霸主的事,而是讲王道,用道德的力量统一天下,我就讲讲有关王道的浅见吧!我听说有一次准备杀牛祭新钟时,您看见牛无罪被杀感到不忍,就杀了只羊来代替,有这回事吗?”
齐宣王回答的确有那件事,当时他是太可怜那头牛了。孟子又说:“不知道您想过没有,一头羊和一头牛有什么区别呢?您怜悯那头牛,只不过是因为您亲眼见到牛要被杀,您没见到羊,所以对它没有怜悯心。对百姓也是同样的道理,因为您没有亲眼见到他们的穷苦,所以不能产生同情心。如果有人说:‘我的力气足以举起三千斤重的物品,但举不起一根羽毛;眼睛能看清秋天鸟兽细小的毫毛,却看不见满车的木柴。’您相信这种话吗?”
齐宣王说:“当然不会相信!”孟子接着说:“举不起羽毛是因为不用力气,看不见满车木柴是因为不想看。您的好心能用来对待动物,却不能用来爱护老百姓,这同样叫人难以相信。百姓不能安居乐业,也是您不关心的缘故。所以您不施行德政、王道来统一天下,主要是不愿意这样去做,而不是做不到啊!”听了孟子的话,齐宣王顿时恍然大悟。
【明察秋毫的故事三】
有一次,齐宣王问孟子:“齐桓公和晋文公都是如何称霸的呢?”孟子便劝谏齐王要实施仁政。
齐宣王接着问:“这有什么道理吗?”
孟子回答:“百姓安居乐业,天下才能够统一,这是任何力量都无法抵抗的。”“像我这样的君主,可以让百姓安居乐业吗?”齐宣王问。
孟子回答:“可以。”齐宣王说:“为什么呢?”
孟子说:“我见到过君主的仁爱。有一次,您看到厨子牵着一头牛从面前经过,牛吓得瑟瑟发抖。您于心不忍,便下令用一只羊代替牛,这是您的仁心所致。有了这样的仁心,是可以统一天下的。也有人说您吝啬,但我知道您是不忍心。其实从怜悯的角度来说,杀一头牛和杀一只羊,没什么区别。”
孟子接着又说道:“如果有人说:‘我力大无穷,能够举起几千斤重的东西,但却拿不起一根羽毛;我能够看清楚天上飞鸟地上走兽的细毛,却看不到眼前的一堆柴草。’这话您信吗?”
齐宣王说:“不相信。”
“野兽因为您的仁心得到了恩惠,但是百姓却并没有得到过恩惠,这是什么原因呢?事实上,拿不起一根羽毛,是因为没用力的缘故;看不到一堆柴草,是因为没去看的缘故;百姓无法安居乐业,是您不愿意实施仁政的缘故。您不实施仁政,并不是因为您不能做,而是因为您不愿意做。”
齐宣王无言以对。
【明察秋毫成语应用】
余忆童稚时,能张目对日,明察秋毫,见藐小之物,必细察其纹理。——清·沈复《浮生六记·闲情记趣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