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过犹不及的拼音】guò yóu bù jí
【过犹不及的意思】
做事情超过和达不到规定的标准,都是不合格的。
过:过分,过头。犹:像。不及:达不到。比喻事情做过了头,就跟做得不够一样,都是不合适的。
事情做过头了,和做得不够是一样的,都是不合格的。
【出处】
《论语·先进》:“子贡问:‘师与商也孰贤?’子曰:‘师也过,商也不及。’曰:‘然则师愈与!’子曰:‘过犹不及。’”
【过犹不及的故事一】
孔子的学生子贡问孔子,他的同学子张和子夏谁好些,孔子说子张常常超过周礼的要求,子夏常常达不到周礼的要求。子贡又问,子张能超过周礼的要求是不是好一些,孔子回答说,超过和达不到是一样的。
《论语》中的原文是:
子贡问:“师与商也孰贤?”
子曰:“师也过,商也不及。”
曰:“然则师愈与?”
子曰:“过犹不及。”
【过犹不及的故事二】
孔子的学生子贡问他说:“子张和子夏两个人比较,哪个好些呢?”孔子微笑着回答说:“子张做事经常过头,而子夏做事则总有些欠缺。”子贡又问:“那您的看法是子张好些,对吗?”孔子循循善诱地回答:“过与不及都不好,最好的应该是恰到好处。”接着,学生们又请孔子评论一下正在作季氏家臣的冉求。孔子非常生气,大声说:“季氏比周朝王公还富有,而冉求还在帮他四处搜刮财富!他早已不是我的学生了!”
【过犹不及的故事三】
孔子的弟子子贡问孔子:“子张和子夏两个人,谁贤明一些?”孔子回答:“子张经常超过了周礼的要求,子夏经常达不到周礼的要求。”子贡说:“子张超过周礼的要求岂不是更好?”孔子说:“超过和达不到是一样的。”
【过犹不及成语应用】
前者歪曲了白话文,后者也歪曲了白话文,所谓过犹不及。——朱自清《诵读教学》
据老夫看来:这是“过犹不及”。大约两耳过长,反觉没用。——清·李汝珍《镜花缘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