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分道扬镳的拼音】fēn dào yáng biāo
【分道扬镳的意思】
镳:马勒口。把马勒口向上提,驱马分路而行。后比喻各干其事,各奔前进。
道:道路,镳:马嚼子,意指提起马嚼驱马前进,分路而行。形容志趣不同各行其道。
指志趣不同的人,各走各的路。
【出处】
《北史·魏书·河间公齐传》:“高祖曰:‘洛阳我之丰沛,自应分路扬镳。自今以后,可分路而行。’”
【分道扬镳的故事一】
南北朝时期北魏孝文帝的时候,有一天,洛阳县令元志乘车出门,在路上碰巧遇上了朝廷的御史中尉李彪。双方都不愿让路,为此争持不下,两人只好一块来见孝文帝,让皇帝裁决。
见了孝文帝,李彪说:“我是朝廷上的近臣,哪有洛阳令与我抗衡的道理?”
元志说:“我是洛阳县令,凡是居住在洛阳的人统统编在我的户籍里,我岂有趋避中尉的道理?”
孝文帝看看他们二人,都是自己的亲近臣僚,不好评判是非,只好说:“洛阳是我们的国都,自然应该分路而行,驱马前进,自今以后,你们分开走吧!”
《北史》中的原文是:“孝文曰:‘洛阳,我之丰、沛,自应分路扬镳。自今以后,可分路而行。’”
【分道扬镳的故事二】
南北朝时期,北魏的河间公元齐有个儿子叫元志,饱读诗书极富才华,孝文帝非常赏识他,任其为洛阳令。后来,孝文帝迁都洛阳,洛阳令元志遂升格成为“京兆尹”。恃才傲众的元志一向看不起腹中空空的达官显贵们,某次他外出游玩,正碰着御史中尉李彪的车驾飞驰而来。按说,官职较小的元志应该给李彪让路,但他一向蔑视此人,所以偏不相让。李彪心中气恼当即责问:“我是御史中尉,官职居上,你为什么不给我让路?”元志昂然作答:“我是洛阳父母官,你在我眼中不过是一个洛阳住户,哪有父母官给住户让路之理?”
于是两人争吵起来,一时僵持不下,便来到孝文帝处评理。孝文帝弄清原委后,笑着说:“洛阳是我的地方。两位说得都有道理,我认为你们可以分开走,各走各的,不就行了吗?”二人折返后,果真取来尺具将经常通行的道路进行丈量,分作两等分,此后两人各取一半,各走各路。
【分道扬镳的故事三】
南北朝时期,北魏有一个人名元齐,是有才之人,深受皇帝的敬重,封他为河间公。
元志是元齐的儿子,自幼聪慧,博览群书,性情飞扬孤傲。孝文帝很是欣赏他,封他为洛阳令。后来,孝文帝迁都洛阳,元志也就由洛阳令成了京兆尹。元志自恃才高,很瞧不上朝中那些学问不高的权贵。
有一次,御史中尉李彪的马车和元志的马车相对而行。按理说,元志的官职比李彪的官职低,要给李彪让路,但元志却偏偏不让。李彪见此情况,责备元志说:“我是御史中尉,官职比你高,你为何不给我让路?”元志回答说:“我是洛阳的父母官,你在我这里,也只不过是洛阳的一个住户罢了,哪有父母官给住户让路的道理?”二人争执不下,最后竟然当街吵了起来。
这一吵就吵到了孝文帝那里。李彪说,身为御史中尉,洛阳的地方官怎能和他平起平坐。元志则辩驳说,他是都城的地方官,凡是在洛阳居住的人都在他掌管的户籍里,又如何给御史中尉让道呢。
孝文帝觉得他们两个人都比较有理,不知要评定哪方的错,只好说:“洛阳是我的都城,我觉得你们各有道理。你们可以各走各的路,谁也不要干涉谁,这样不就可以了吗?”
【分道扬镳成语应用】
已诏使人,所在赈恤,扬镳分路,将遍四海,必令为朕耳目。——《隋书·高祖纪上》
简文、湘东,启其淫放;徐陵、庾信,分路扬镳。——《隋书·文学传序》
六艺残缺,莫睹全文,各自名家,扬镳分路。——唐·颜师古《汉书绪例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