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出尔反尔的拼音】chū ěr fǎn ěr
【出尔反尔的意思】
尔:你,指这样说是你,那样说也是你。表示某人做事说话前后矛盾不讲信用。
原意是你如何对待别人,别人就会如何对待你。现指自己说过的话又反悔,形容言行举止前后不一、反复无常。
尔:你。反:通“返”,回。
原意是你怎样对别人,别人就怎么对你。现在比喻言行前后矛盾,反复无常。
【出处】
战国·孟轲《孟子·梁惠王》。
【出尔反尔的故事一】
有一次,孟子去见邹穆公,见邹穆公正在生气,便问:“大王为何如此生气?”
邹穆公说:“最近,鲁国的人杀了我国的30多位官吏,当时我国很多百姓都在场,却不愿意出来帮助自己的官吏。我真想把在场的人都杀掉,又怕杀不了那么多;但如果不杀他们,今后谁还愿意救自己的长官?请问先生,这事该如何处理?”
孟子说:“大王何不这样想想:前几年,邹国闹灾荒,不少年老体弱的人饿死在路边,年轻力壮的纷纷逃亡四方,而大王的仓库里,堆满了粮食、布匹。这不是大王不愿把财物拿出来救灾,而是手下的官吏根本不向大王报告。官吏们如此欺骗上级,残害下属,自然会自食其果。记得曾参说过‘戒之戒之!出乎尔者,反乎尔者也(当心啊,当心啊!你怎样对人,人家就怎样对你)’。大王你想,这话不是有点道理吗?他们平时虐待百姓,到了紧急关头,百姓自然不管他们的死活。”
邹穆公听了,十分不高兴,他说:“老百姓生来就应该服从他的君王,如果对他们太仁慈,君王还有威风吗?”
孟子见邹穆公如此昏庸,就离开了邹国。
【出尔反尔的故事二】
战国时期,有一年,邹国和鲁国发生了战争,邹国战败,死伤不少。邹穆公对此很是愤怒,对孟子说:“这一次战争,官吏死伤几十个,老百姓都眼睁睁地看着将领被杀,没有一个肯为他们拼命的,真是可恨。想要把这些人全部杀掉,可人数太多,杀也杀不完。如若不杀,又着实可恨,您说到底该如何做呢?”
孟子说:“有一年闹饥荒,年迈体弱的百姓被饿死,年壮的百姓逃荒在外,大王您的粮仓满满当当,国库也非常充盈。只可惜管钱粮的官员并没有将饥荒的严重性上报给您。他们不关心百姓的疾苦,甚至还会剥削、残害百姓。百姓如何不恨他们呢?当官员遭遇危险时,百姓自然也不会救他们。”
接着,孟子又将这件事情详细讲解给邹穆公听,后来又说:“孔子的弟子曾经说过,一定要警惕呀,你如何对待别人,别人也将如何对待你。而今百姓算是有了一个报复的机会,那也只是用相同的手段来对付那些将领罢了。”最后孟子还对邹穆公说:“由此可见,大王您不该责备他们。如若实行仁政,那么百姓就会拥戴他们的长官,并会为他们付出生命的。”
听了孟子一席话,邹穆公恍然大悟,开始实施仁政,邹国也逐渐强大起来。
【出尔反尔的故事三】
战国时期,邹国和鲁国发生战争。邹穆公派官员去征兵,但百姓纷纷躲避,不愿当兵出战。邹穆公对此十分不满,就向宣传仁政的孟子请教:“我国前方正在打仗,急需兵士,百姓却眼看着将士官吏们被杀,而不肯营救,实在可恨。我想对百姓严加惩罚,但他们人这么多,杀也杀不完。如果不加惩处,心里又非常气恨。你说该怎么办好呢?”
孟子说:“您抱怨百姓见死不救,可你们救过他们吗?闹饥荒时,大王的国库充足,粮仓里堆满了粮食,但官员们却不把灾情报告给您,使成千上万的百姓或者饿死,或者外出逃荒。而你们却高高在上,不救助百姓。孔子的弟子曾子说过:‘戒之戒之,出乎尔者,反乎尔者也。’(要警惕呀,你怎么样对待别人,别人也就怎么样对待你。)现在百姓用同样的手段来对待官府,您能责怪谁呢?只有施行仁政,百姓才会爱护他们的长官,并且愿意为他们献出生命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