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朝三暮四的拼音】zhāo sān mù sì
【朝三暮四的意思】
比喻反复无常,变来变去。
原意指用手段欺骗别人。后来形容经常改变主意,反复无常。
原比喻聪明人善于使用手段,愚笨的人不善于辨别事情。后来常用来比喻反复无常。
【出处】
战国·庄周《庄子·齐物论》。
【朝三暮四的故事一】
战国时,宋国有个老人名叫狙公,养了一大群猴子,他的家境并不富裕但宁可省吃俭用,也要让猴子吃饱。
猴子很贪食,吃了还要吃,狙公不胜负担,打算限制它们的食物。
一天,他对猴子们说:“明天起给你们吃栗子,早上给三个,晚上给四个,够了吗?”
猴子们听了嫌少,站起来又跳又叫。
狙公便说:“好吧,那么就早上给四个,晚上给三个,这样够了吗?”
猴子们听说早上的栗子加了一个,都非常高兴,纷纷趴在地上表示满意。
其实,狙公并没有给猴子增加栗子的总量。后来人们把狙公的做法称为“朝三暮四”。
【朝三暮四的故事二】
《庄子·齐物论》中记载着这么一个故事:
宋国有个老人喂养了一群猴子。老人家境贫寒,但却非常喜欢猴子,宁愿饿着自己,也要腾出点钱给猴子买吃的,不让猴子饿肚子。老人和猴子相处得很融洽,猴子想什么,老人一眼就知道;老人说什么,猴子也可以很好地理解。
猴子吃得越来越多,老人喂养得越来越吃力。老人想要减少猴子的食物,对猴子们说:“从明天开始,你们吃橡子,早上吃三个,晚上吃四个。可以吗?”猴子自然不乐意,吱吱哇哇地乱叫。
老人又说:“这样吧,早上给你们四个,晚上给三个。可以吗?”猴子一听,都非常高兴。
后来,人们从这个故事中演变出“朝三暮四”这一成语。
【朝三暮四的故事三】
传说战国时期,宋国有一位养猴子的老人,他非常喜欢猴子,宁可自己省吃俭用,从不让猴子挨饿。
时间一长,老人无法负担了。因为猴子很贪吃,老人实在供养不起。于是他决定减少猴子每日的食物。
老人就在喂猴子吃橡子的时候说:“以后,每个猴子早上给三个,晚上给四个。”
猴子们一听,一个个上蹿下跳,尖叫着发起怒来。
老人连忙改口说:“好吧,那就早上给四个,晚上给三个。”
猴子们听了,都高兴地拍起爪子来。它们没想到,这样安排实际的定量还是七颗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