同仇敌忾的意思:同仇:共同对付敌人。敌:对抗,抵拒。忾:愤怒。抵抗所愤恨的敌人。后指全体一致痛恨同样的敌人。后来,人们便用“同仇敌忾”这个成语来指共同对敌人抱着仇恨和愤怒的情绪。词性:中性近义词:戮力同心、合力攻敌同仇敌忾造句:面对日本侵略者,中国军民同仇敌忾,众志成城。同仇敌忾,源于《诗经·秦风·无衣》:“修我戈矛,与子同仇。”
【同仇敌忾的意思】
同仇:共同对付敌人。敌:对抗,抵拒。忾:愤怒。抵抗所愤恨的敌人。后指全体一致痛恨同样的敌人。
后来,人们便用“同仇敌忾”这个成语来指共同对敌人抱着仇恨和愤怒的情绪。
【同仇敌忾的出处】
同仇敌忾,源于《诗经·秦风·无衣》:“修我戈矛,与子同仇。”
【同仇敌忾的词性】
词性:中性
近义:戮力同心、合力攻敌
反义:同室操戈、自相残杀
词性:中性
同仇敌忾的近义词:戮力同心、合力攻敌
同仇敌忾的反义词:同室操戈、自相残杀
【同仇敌忾造句】
面对日本侵略者,中国军民同仇敌忾,众志成城。
【同仇敌忾的故事】
战国时期,楚国大夫伍奢被杀,他的次子伍子胥逃亡到吴国。后来,他带领吴国军队攻破楚国都城,楚昭王仓皇出逃。伍子胥四处搜求昭王,以报父仇。
其实,伍奢是死于昭王的父亲平王之手。平王已死,伍子胥便掘开楚平王的坟墓,刨出尸首,用鞭打得稀烂,继续找昭王讨还血债。
伍子胥的好友申包胥捎信给伍子胥,说物极必反,还是适可而止吧,再继续这样,楚国就要灭亡了!伍子胥没有听从申包胥的劝告,回信说为报父仇就顾不得这些事情了。
申包胥收到信后,叹口气说:“伍子胥要灭楚,我岂能坐视不救!”
申包胥决定到秦国求救。秦哀却以秦国地处边陲、兵少将寡为由不肯出兵。他命申包胥安心住下,自己与群臣商议后再做决定。
秦哀一连几天都沉醉在酒色之中,把这事抛在一边,申包胥不脱衣冠,站在朝上,日夜号哭,连着七天七夜不吃不喝。
秦哀公听说申包胥如此哀号,大为感动。他亲自前去安慰申包胥,还唱了《无衣》歌:“岂日无衣?与子同袍。王于兴师,修我戈矛,与子同仇……”这歌词是说有衣同穿,有仇同报,整修武器,准备打仗。
申包胥知道哀公已经答应出兵救援,连忙道谢。申包胥请到救兵,挽救了楚国。
【同仇敌忾的成语故事】
公元前623年,卫国的宁俞出使鲁国,鲁王设宴款待。席间,乐工演唱《湛露》,宁俞一听就知道这是周天子赏赐诸侯时的宴乐,所以在席间没有任何答谢之词。后来鲁王命人私下询问,宁俞回答说:“当年诸侯以周天子对敌人的愤恨为愤恨,所以为天子献上战功。天子为了酬谢诸侯,在酒宴中演奏《湛露》,这是应该的。但我是来表示友好的,大王这样做,我只好沉默不言了。”鲁王知道后便再也不用《湛露》作为款待宁俞时的宴乐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