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卑之无甚高论出处】
文帝曰:“卑(卑:下也,这里有使简陋、简单的意思。)之,毋甚高论,令今可施行也。”于是释之(释之:张释之,字季,官任廷尉,掌管全国司法工作。)言秦汉之间事,秦所以失而汉所以兴者久之,文帝称善。
——张释之冯唐列传
【卑之无甚高论翻译】
汉文帝说:“讲平实一点,不要太过于高谈阔论,要今天可以施行的事项。”于是,张释之开始谈秦汉之间的事例,陈述秦为何失天下,而汉何以兴起,谈了很久,汉文帝非常嘉许。
【卑之无甚高论的意思】
战国时,商鞅见秦孝公,第一次晋见,商鞅大谈“帝道”(五帝的治术),秦孝公听到打瞌睡。第二次大谈“王道”(周公所订周王朝治道),孝公还是没兴趣,第三次他大谈“霸道”(富国强兵之术),这下子正中秦孝公下怀,身体渐渐靠近商鞅,不知不觉间,双膝甚至触到了商鞅的座下席垫。一连谈了数日,于是重用商鞅,变法图强。
商鞅是“法家”代表人物,法家讲求以法律威信建立全民向心。张释之说动皇帝的过程近似商鞅,而他担任司法首长,除了立威立信,更讲求“廉、平”,因而得到当世与后世的推崇。
【卑之无甚高论的故事】
张释之可能是历代司法官当中最受推崇的一位,有所谓“张释之为廷尉,天下无冤民”的评价。他的名言“廷尉(法务部长)天下平也”,犹如今日所言“司法是社会正义的最后堡垒”。
张释之做官是买来的,西汉开始有捐官制度,张释之的哥哥捐谷为弟弟买官,干了十年不得升迁,有意辞官回家种田,幸赖袁盎赏识他的才华,向皇帝推荐张释之。张释之在晋见皇帝时,大谈古代圣君如何如何。汉文帝是古今第一好皇帝(高阳的评价),不爱听理论,要他讲对国计民生立即有益的事情,而张释之也能讲得头头是道,于是一再升迁直到掌理全国刑狱。
【卑之无甚高论怎么用】
汉文帝原句的意思是“讲实在一些,不要唱高调”,后来的用法,由于“毋”、“无”相通,以及断句不清,变成“卑之无甚高论”也就是“看来没什么高明见解”。此所谓积非成是,也可说约定俗成,“无须”(不必一定)拘泥原典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