泰山不让土壤,河海不择细流的意思(翻译及出处)

时间:2024-11-23 16:59:08

【泰山不让土壤,河海不择细流出处】

臣闻地广者粟(粟:谷实的总称。)多,国大者人众,兵彊(彊:同“强”。)则士勇。是以太山(太山:山名,也就是泰山,位于山东泰安县北。)不让土壤,故能成其大;河海不择细流,故能就其深;王者不却(却:推辞,排拒。)众庶(众庶:指百姓、人民。),故能明其德。

——李斯列传

【泰山不让土壤,河海不择细流翻译】

我听(先贤)说过:土地广大粮食自然就多,国家大人口自然就众,兵力强士兵自然就勇敢。所以,泰山不推辞土壤而能成为大山,河海不挑剔小溪流而得以深广,称王天下者不排斥平民大众而能彰显他的德行。

【泰山不让土壤,河海不择细流的意思】

李斯的“听说”,出自《管子》:“海不辞水,故能成其大,山不辞土石,故能成其高。”这也是管仲的名言。春秋初期还是贵族政治,社会阶级严格,管仲开始将阶级扁平化,士农工商形成专业分工,齐国因而强大。

闽南谚语有“海龙王无辞水”,也是提醒“欲成就大事业,要开阔心胸”的意思。

泰山不让土壤,河海不择细流的意思(翻译及出处)

【泰山不让土壤,河海不择细流的故事】

秦国日渐强大,韩国愈感威胁,在兵力不及的情况下,韩桓王采纳了“疲秦”的策略:派出一位水利工程师名叫“郑国”,去秦国献策,主张大兴工程修筑渠道,认为这样可以消耗秦国财力与人力。

刚即位的秦王政(秦始皇)接纳了“郑国”的建议,修建完成“郑国渠”,这也是造就关中地区沃野千里的民生建设,成为秦始皇与汉高祖先后统一全国的根据地。

但是郑国这项“阴谋”被揭发,秦国贵族藉题发挥,要求秦王清理外国间谍,于是秦王下了一道“逐客令”。李斯也在被逐名单之列,他就上了一篇《谏逐客书》,说明秦国之能够强盛壮大,是由于自秦穆公以来,历代明君任用外国人才的效果。

这篇文章扭转了秦王的心意,收回“逐客令”,重用李斯。文章中最有名、且点出通篇主旨的名句,就是“泰山不让土壤,河海不择细流”。

【泰山不让土壤,河海不择细流怎么用】

这两句可以分开用,不把人才(资源)向外推,就用“泰山不让土壤,故能成其大(高)”;不排斥各方面人才,就用“河海不择细流,故能就其深(大)”。